2023年中央一號文件已經發布,很多農業界的朋友也都看到了,文件明確指出:發展現代設施農業。
實施設施農業現代化提升行動。加快發展水稻集中育秧中心和蔬菜集約化育苗中心。加快糧食烘干、農產品產地冷藏、冷鏈物流設施建設。集中連片推進老舊蔬菜設施改造提升。推進畜禽規模化養殖場和水產養殖池塘改造升級。在保護生態和不增加用水總量前提下,探索科學利用戈壁、沙漠等發展設施農業。鼓勵地方對設施農業建設給予信貸貼息。
設施農業連續兩年被一號文件重點關注。
全方位、多途徑開發食物資源,是更好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必然途徑。而設施農業是近40年來快速發展的農業產業,目前產值占農業產值1/3以上,在滿足人們對肉、蛋、奶、菜、果等食物需求,促進農民增收,高效利用資源等方面做出了重要貢獻。
01設施農業更好滿足人們對美好生活的需求
“設施農業”顧名思義,就是在設施內進行的農業生產,它是綜合應用工程裝備、環境、生物等技術,按照動植物生長發育所需最佳環境開展種植養殖生產的現代農業生產方式。
設施農業不受外界環境影響,能夠進行全季節的農業生產,滿足人們對多種不耐貯運新鮮動植物農產品的需求。
以蔬菜生產為例:上世紀80年代以前,我國北方冬淡季以白菜、蘿卜、馬鈴薯等耐貯蔬菜為主,南方夏淡季以葉菜為主,蔬菜市場的供應種類較少,“想吃啥沒啥”成為困擾蔬菜周年供應的難題。
本世紀初,隨著設施農業技術的不斷進步,蔬菜供應得到顯著改善,已經開始實現一年四季“想吃啥有啥”。目前我國設施蔬菜(含設施食用菌)生產面積近3500萬畝,年產量2.65億噸,占總生產量的1/3,年人均近190公斤,基本實現了蔬菜和食用菌的周年充足供應,解決了長期困擾我國的“菜籃子”問題。再比如櫻桃、草莓、桃、李、杏、葡萄等瓜果不耐貯運,通過設施栽培,有效延長了供應期。
目前設施水果和西甜瓜年產量近0.5億噸,年人均35公斤,滿足了不耐貯運瓜果的市場供應,豐富了百姓的“果盤子”。
02現代設施農業有效提升生產效率
設施農業能夠有效提高勞動生產率、土地生產率和資源利用率,提高農業素質、效益和競爭力。
發展設施農業是轉變農業發展方式、建設現代農業的重要內容,是調整農業結構、實現農民持續增收的有效途徑,是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農業的重要手段,也是增加農產品有效供給、保障食物安全、賦能鄉村振興的有力措施。
從產值來看,目前僅設施園藝產業產值就超過1.4萬億元,占園藝總產值2/5以上、農業總產值1/4以上,其經濟效益是大田作物的20倍以上、露地園藝作物的4—5倍。據測算,在設施蔬菜重點產區,設施蔬菜產業對農民人均年收入貢獻額超過1萬元,貢獻占比超過90%,成為穩定農民增收和鄉村振興的支柱產業。
從產業帶動來看,設施園藝產業提供就業崗位約7000萬個,每畝地就業崗位比大田作物增加15倍以上,比露地園藝作物增加4倍以上;設施園藝發展帶動了建材、環控設備、小型農業機械、薄膜、肥料、農藥、貯運、種苗等產業的快速發展,估算年產值達4500億元以上,提供相關就業崗位2000多萬個,對促進社會富余勞動力就業起到重要作用。
從生態效益來看,設施園藝拓展了作物種植時空,有助于實現資源高效利用。耕地、淡水等資源是農業發展的基礎。我國人多地少水缺,人均耕地面積和淡水資源分別為世界平均水平的1/3、1/4,農業能源投入也有待增加,因此必須節約資源、提高資源利用率。
設施農業生產不僅可以高效利用冬閑季節耕地,而且可以通過無土栽培或營養基質栽培高效利用非耕地,同時由于環境的人工優化控制,較露地產量可提高70%以上,實現資源的高效利用。
03設施農業發展的技術支撐
矚目未來,我國設施農業將走出一條低能耗、低成本、生態安全、高產優質高效的中國特色發展之路,為穩定農民增收、推進鄉村振興、促進農業農村現代化、保障糧食等主要農產品供給安全做出重要貢獻。
可能有人擔心,設施農業滿足人們對生活品質要求的同時,會不會耗費更多能源,造成污染和浪費?
并非如此。以我國北方為例,當前我國自主設計的節能日光溫室,在冬季最低氣溫零下28攝氏度以上地區不需要加溫,只利用太陽光就可以正常生產。相較于大田農業,設施農業克服了傳統農業靠天吃飯、抗災能力差等不足,依靠現代設備設施和技術手段為種植或養殖提供適宜的環境,再通過人工智能、物聯網、作物模型等技術,應用數字農業、智慧農業、節水農業以及環境調控、種植養殖生產等諸多科技成果,有效實現農業生產的機械化、精準化和標準化。
如果您已經投身設施農業,期望提高生產效率,為周邊居民提供更優質的食物,但苦惱于生產計劃、操作技術規程、農業生產管理方面的問題,那么,接下來的內容或許對您有用。
服務對象:現代農業產業園區、農業科技園區、農業高新技術示范區、休閑農業園區、種植基地、合作社等。
解決方案:聚英智能溫室大棚控制系統基于物聯網傳感技術、計算機技術,涉及溫濕度傳感器、智能澆灌、攝像頭、通風/遮陽控制和水肥一體等設備,全面覆蓋大棚農業作業的環境參數,幫助用戶精準把控大棚內的溫度、濕度以及光照強度,實時感知農作物的生長情況。
1.智能物聯網設備,隨時了解情況
通過安裝于指定監測點的空氣溫濕度傳感器、土壤溫濕度傳感器、光照傳感器、CO2傳感器等設備實時監測空氣的溫濕度、二氧化碳濃度、土壤溫濕度等相關數據,并通過傳輸層經由智能網關實時傳向監控中心,保障數據的及時性和準確性,隨時隨地了解大棚情況。
2.可視化平臺應用 提高管理靈活性
通過物聯網平臺,用戶既能全面地獲取大棚監測的各項數據,也能清晰地查看環境場景,大大提高了管理控制的靈活性。當客戶需要查詢歷史數據時,在系統輸入查詢條件,即可看到該范圍內的指標變化情況,以數據或曲線的形式輸出,觀看更明晰。
3.智能聯動控制 生長過程精確調控
當傳感器采集的環境數據與標準值對比超出臨界范圍時,控制器將自動啟動相關硬件設備對作物生長環境增溫、灌溉、通風、卷簾加減光照輻射,精準把控濕度、溫度、水分,更好控制農作物的生長周期和單位產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