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農村工作會議提出,發展生態低碳農業。發展以資源利用集約化、投入品減量化、廢棄物資源化、產業模式生態化為特征的生態低碳農業,能大幅降低農業碳排放強度,提升農業生態低固碳增匯能力,受到關注。
農業具有“綠色”屬性和多重功能,是生態產品的重要供給者,是生態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生態低碳農業的發展,有利于碳達峰碳中和目標的順利實現,也有助于提升農業發展質量和競爭力。然而,當前很多農業生產經營主體特別是小農戶被鎖定在石油農業發展模式上,單純依靠其自身難以打破路徑依賴,轉向發展高效率、低能耗、低排放與高碳匯的生態低碳農業。在農業生產經營主體中,農業企業擁有較多的高質量生產要素,具有較強的減排固碳增匯潛力;另外,農業企業作為農業產業鏈中的核心主體,有較強的聯農帶農能力,可以助推小農戶、家庭農場等農業生產經營主體加入生態低碳農業產業鏈。
隨著我國經濟社會加快發展,人們對綠色優質農產品的消費需求日益增長。作為創新創業活躍的市場主體,農業企業可以感知到新的市場機會,但由于發展生態低碳農業需要投入大量前期成本,而當前生態環境市場的發育還不完善,生態低碳產品價值實現機制尚未形成,這些因素疊加造成農業企業發展生態低碳農業面臨著高風險和較低的短期收益,導致企業的動力不足。此外,企業向生態低碳轉型也受到自身資金、技術、管理水平的約束,部分企業發展生態低碳農業的能力欠佳。因此,應堅持政策激勵與市場引導雙輪驅動,激發企業的內在動力,讓其成為引領和驅動生態低碳農業發展的“領頭雁”和新動能,以持續提升生態低碳農業發展速度與質量。
要創造良好的營商環境,為生態低碳農業產業鏈上的農業種養企業、農業服務企業、農產品加工企業、農業流通企業等市場主體提供全方位、全過程、全覆蓋的優質服務,降低成本,推動形成完整的生態低碳農業產業鏈。應給予相關企業綠色補貼、生態補償、稅收優惠等政策支持;同時,應完善農業碳匯交易機制,讓企業能通過碳排放權交易市場實現正外部性內部化。
要將農耕經驗與現代科技相結合,加快構建支撐綠色生態種養、廢棄物資源化利用、可再生能源開發、生態系統碳匯提升等技術體系,不斷提高農業“雙碳”人才培養質量,為企業提供堅實的技術支撐和人才保障,從而增強其發展生態低碳農業的能力。還要放大有效市場和有為政府作用,為高質量發展生態低碳農業創造良好條件和環境,助推企業持續提升綠色競爭力。
來源:中國經濟網-《經濟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