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為邦本,本固邦寧。
正是飛雪迎春時,放眼沃野千里的長春大地,廣袤的玉米帶、水稻田、大豆地尚在休養,為新一年的生產儲存能量。作為全國重要的商品糧基地、黃金玉米帶上的產糧大市,2022年,長春市農業生產取得了豐碩成果——
全市糧食產量達到248.5億斤,落實糧食作物播種面積2457.39萬畝,超過任務指標40.69萬畝,預計全年實現農業總產值988億元;
新建高標準農田119萬畝,累計建成高標準農田1012.27萬畝,占全市耕地面積的36.97%;
全市秸稈覆蓋還田保護性耕作面積發展到1090萬畝,占全省的35%以上;
全市主要農作物綜合機械化水平達到94%,高于全國平均水平20余個百分點,牽引玉米免耕播種機保有量位居全國地級市第一位;
全市農作物良種覆蓋率達到100%,完成秸稈離田1997萬畝,實施東北黑土地保護利用項目163萬畝。
一組組數據見證了長春市現代農業的勃勃生機,也為現代農業城建設積累了強大的內生力量。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加快建設農業強國”,明確了新時代農業農村現代化的主攻方向。牢記囑托,長春市深入落實“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突出“四良一智”(良田、良種、良機、良法、智慧農業)促生產、提產能,推進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經營體系建設,不斷調整優化現代農業各個層面的點位布局。
這是一次現代農業的全面升級。前不久召開的中央農村工作會議強調,“要抓住耕地和種子兩個要害”“要依靠科技和改革雙輪驅動加快建設農業強國”。從靠天吃飯到旱澇保收、規?;洜I、機械化作業,長春市充分發揮政策和市場的拉動作用,全面推進先進農業技術集成應用,精準實施“黑土糧倉”科技會戰、秸稈還田、水肥一體化、測土配方施肥。在這片充滿希望的田野上,從“農業大市”向“農業強市”邁進的步伐堅定而有力!
良機開進田 注入“硬核”動力
位于農安縣合隆鎮陳家店村的眾一農業機械專業合作社喜事連連。去年,合作社不僅再獲豐收,還在玉米高產競賽中取得了每公頃產量14647.49公斤的好成績,農業機械化水平進一步提高。
裝載著定位系統的玉米免耕播種機,每天可以完成上百公頃噴藥作業的無人植保機,可一次性完成作業環節的自走式玉米聯合收割機……走進眾一合作社的農機庫房,一臺臺先進的現代化農機令人目不暇接。“現在種地全指望它們,一臺農機能頂幾十人!”合作社負責人陳忠國告訴記者,合作社現有各類農機具近200臺(套),600多公頃土地實現全程機械化作業。
農業機械化是現代農業的重要標志和基礎。近年來,在國家和省、市政策的支持帶動下,長春市農機裝備水平、作業水平、安全水平和服務水平全面提升。隨著6個縣(市)區先后被評為“全國主要農作物生產全程機械化示范縣”,長春市率先整建制實現主要農作物生產全程機械化,農業機械化水平走在全省乃至全國的前列。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過去的一年,長春市積極探索“機藝融合”發展模式,農業技術和農業機械實現“強強聯合”,農業機械在提單產、增效率、降成本等方面立下汗馬功勞。截至目前,全市農機服務組織達到4000余個,實施全程機械化新型經營主體超過300個,實現了糧食主產縣(市)區所有鄉鎮全覆蓋,并向村級延伸。
一臺臺現代化農機不斷改善農業生產經營條件,為黑土地注入“硬核”動力。2023年,長春市將全面落實農機購置補貼,優化農機裝備結構,爭取落實農機購置補貼資金2億元以上,購置各類機械1萬臺以上,鼓勵引導農民購買播種、收獲等關鍵環節新型農機具,力爭綜合農機化率超過95%。
良法護耕地 打開健康“密碼”
“只種地、不養地”是導致黑土退化的重要原因,處理好黑土地保護與利用的關系,重點和難點在耕地,既需要政策拉動、科技支撐,也需要種糧大戶帶動。當下,長春市很多農家院里都停放著免耕播種機,應用秸稈覆蓋還田保護性耕作技術,把珍貴的黑土留在地里。
用秸稈給土壤做“棉被”,讓黑土地更“有勁兒”。作為保護黑土地、解決秸稈綜合利用難題的重要措施之一,長春市將保護性耕作列入全市首選和主推的農業生產重大新技術,具有減少風蝕水蝕、增加土壤有機質、增強保墑抗旱能力、提高農業生產效益的優勢。如今,長春市保護性耕作面積已連續兩年保持在千萬畝以上,打開了黑土地的健康“密碼”。
“這些秸稈就留在地里,不用清理!”正當很多農民準備開展秸稈離田作業時,位于九臺區興隆街道的德強種植業家庭農場卻選擇將秸稈留在地里,“秸稈還田做肥料,能培地力、減肥量、抗倒伏、增收入,每公頃地少施化肥200公斤左右,去年糧食增產10%以上。”連續7年應用保護性耕作技術的農場負責人潘丙國說。
農民是黑土地保護的關鍵主體,讓保護者不吃虧、種糧者能增收,才能調動農民用地養地的積極性。從2011年開始,長春市每年安排專項資金予以重點支持,主要用于機具累加補貼、示范區(點)建設及遠程電子監測終端設備補貼等。在保護性耕作農機購置、服務組織、規?;洜I等一系列補貼政策的拉動下,榆樹、農安、公主嶺等地跨進全省保護性耕作整縣推進行列,推廣面積超過適宜耕地的70%。今年,長春市還將持續加大這一綠色可持續種植方式的推廣應用,落實保護性耕作1103萬畝。
良田千萬畝 亮出高產“顏值”
稻田集中連片統一種植,實現全程機械化作業;明渠灌水變地下管網,泥濘的田間路變成硬化路面;稻草還田、物聯網、鴨稻共生等現代農業技術集成應用……幾年來,發生在榆樹市保壽鎮紅旗村民悅合作社的新變化令人欣喜。目前,這里已經建成600多畝集中連片、設施完善、土壤肥沃、高產穩產、生態良好的高標準農田,“糧食產量和質量大幅提高,每公頃增收數千元不成問題。”合作社負責人徐禹慶說。
耕地是糧食生產的命根子。建設高標準農田,是鞏固和提高糧食生產能力、改善農業生產條件、加快建設現代農業的戰略舉措。隨著政策支持和資金投入力度不斷加大,長春市高標準農田建設穩步推進,持續開展的山、水、田、林、路綜合整治,農業綜合開發、農田水利建設、土壤培肥改良,使許多昔日不規則的“燒餅田”,變成了“田成方、路相通、旱能灌、澇能排”的沃土良田,基本農田與現代農業生產和經營方式相得益彰。
小賬連大賬。在建設完成的高標準農田上,長春市積極推廣優良品種、先進農機和現代農業技術,通過農田土壤侵蝕治理、肥沃耕作層構建、鹽堿耕地內澇治理,有效解決耕地碎片化、質量下降、設施不配套等問題。今年,長春市將按照“政府主導、示范引領、企業實施、市場運作”的模式制訂市級方案,建設10萬畝高標準農田示范區,創新驅動農田建設,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提檔升級。
良種配科技 做強農業“芯片”
種子是農業的“芯片”。
眼下正值種子生產旺季,位于公主嶺市的吉農高新技術發展股份有限公司生產車間內,3條玉米種子生產線開足馬力,每天加工種子25萬公斤,“這些種子都是由省農科院自主研發的新品種,抗性好、產量高、密植好。”企業負責人介紹,“依托成熟的育繁推體系,我們將科研院所的科研成果進行生產推廣,每年都會有十多個玉米品種通過審定?!?/p>
種業是糧食之基。2022年,長春市全面實施種業振興行動,組織實施現代種業科技創新工程,以公主嶺市種子產業為基礎,以吉林長春國家農高區為核心,建設國內高水平的百萬畝玉米種子繁育基地,加快推進中國農科院、先正達、隆平高科等一批科研院所和種子企業落地,先后建立種子研發中心、科研實驗站等育種基地,致力于打造中國玉米種業硅谷。
“我們與中科院合作研發的抗大斑病‘CR基因’,已成功導入早熟品種,可比常規玉米品種增產10%~20%。”在吉林長春國家農高區,總投資4億元的鴻翔種業高新技術產業園建設緊鑼密鼓,全國最大、最先進的玉米種子生產基地正拔地而起,4條果穗烘干線國際領先,兩座全數控種子加工廠年可加工種子5000萬公斤。
種業翻身仗是一場攻堅戰,也是一場持久戰。按照“抓種業、強支撐”的工作思路,長春市還將重點解決以現代種業為突破口的農業關鍵核心技術“卡脖子”問題,全力推進公主嶺市國家現代種業產業園建設,加強與科研院所、企業的深度合作,加快落地落位一批重大農業科技項目,推動科研成果轉化,提高種業的自主創新能力和核心競爭力。
來源:長春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