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州樂陵市胡家街道以尚家村為試點,在保持土地承包關系不變的前提下,通過土地流轉和三資清理,將“一戶多塊田”變為“一村一塊田”,實施規模化經營,不僅實現了小農戶與現代農業發展的有機銜接,也為實現農田增量、農業增效、農民增收、鄉村善治奠定了有力基礎。
日前,記者在樂陵市胡家街道尚家村看到,麥田里有規則地預留了很多長方形的空白田。據介紹,田地里5月份種植冬瓜,小麥6月份成熟,共同生長期不足20天。村民們在麥收前將瓜蔓理到瓜壟內,麥收后及時將逐漸長大的瓜蔓順理到麥茬地里,這樣能夠合理利用空間,提高土地種植效益。
樂陵市胡家街道尚家村黨支部書記劉文鋒說:“種植小麥加上種植冬瓜,比單獨種植一季玉米的收入要多,玉米一季的收入是一千七百元左右,冬瓜一季的收入是3000多元錢,一畝地增收1000多元。”
統一模式、集體管理。這樣的變化,得益于尚家村的“一村一塊田”試點。而這些準備穿種冬瓜的麥田,在幾個月前還是一片林地。原來,胡家街道尚家村有290多口人,500多畝地,每戶平均耕種三四塊“責任田”。由于地塊分散,不適合機械耕種,造成耕地效益低、生產成本高、生產效率差等問題,嚴重制約著農業生產力的提升。
為有效破解這些難題,胡家街道在尚家村進行“一村一塊田”試點,由村黨支部積極發揮引領作用,進行土地流轉。尚家村不僅對整片的大田進行流轉,村里的場院、溝沿邊角地、廢舊宅基地等也都納入集體的“一村一塊田”,變零為整統一經營管理。
實施規模流轉,賦能農業發展。省派駐樂陵市胡家街道康家新村第一書記利用省財政下撥的幫扶資金,通過街道黨工委統一組織招投標,啟動了康家新村“基本農田灌溉管網”工程建設,解決了尚家自然村澆地的“最后一百米”問題。
樂陵市胡家街道康家新村黨總支書記楊書峰說到:“給康家新村5個自然村帶來實惠,一共3000多畝地,預計每年增收70多萬元以上。節省人工費、電費等費用,帶來很多實惠。”
“散戶”變“大戶”,“土地”變“基地”,實現了農業生產由農戶分散經營向合作社集中經營的轉變,不僅方便了機械化耕種,通過集約化經營,還能降低了耕種成本,促進了農業增效和農民、村集體經濟雙增收。
樂陵市胡家街道黨工委副書記王智玉談到:“我們挑選一些基礎好的村試點,幫助他們率先成功,實現收益,從而讓周邊的村能看到成功的案例,內心有學習的榜樣。”
來源:齊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