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冬后,黔江區的9.4萬畝桑園迎來冬管時節。連日來,黔江區10余名蠶桑科技特派員會同13個蠶繭站的45名技術員深入各桑園基地,現場指導群眾開展桑園深翻和桑樹定桿修枝工作,為來年豐產豐收打好基礎。
“產業興旺”是鄉村振興的核心基礎,也是引領鄉村實現全面振興的動力源泉。近年來,黔江緊緊牽住科技創新“牛鼻子”,充分發揮市科技局幫扶集團鄉村振興對口幫扶的資源優勢,在強化科技資源協同、科技創新平臺建設、科技項目支持、科技人才支持等方面下足功夫,持續賦能鄉村產業加速發展,將科技力量匯聚成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新引擎。
如今的黔江大地,以科技創新杠桿撬動鄉村產業高質量發展的鮮活畫卷次第鋪展。
精準實施技術服務
架起農業與科創的“溝通橋梁”
10月17日,黎水鎮黎水村舉行高素質農民致富帶頭人蠶桑種植培訓開班儀式,該鎮的蠶桑種植農業大戶、家庭農場主、農民專業合作社等農業經營主體、管理骨干等55名成員參加。
15天培訓學習中,學員通過課堂教學、實習實訓、線上學習、現場觀摩等,學習到從育蠶、栽桑育苗到采摘桑葉和病害防治等一系列專業技能。
近年來,黔江堅持用科技賦能農業發展,以市級農業科技園區創建為重心,常態化開展產業技術培訓的同時,完善修訂《黔江區科技特派員管理辦法》,加強科技特派員管理與服務,拓展鄉村人才、科技供給的類型和廣度,致力于為全區農業產業發展和農戶需求提供全方位服務。
春茶開采時,科技特派員蹲點茶園指導田間管理;桑園進入病蟲害防控期,植保無人機騰空而起噴灑高效低毒藥劑;獼猴桃遇潰瘍病困擾,科技特派員團隊實驗創新避雨栽培技術破解病害頑疾……
農業技術支撐是前提,技術應用是關鍵。科技特派員的出現,無疑為現代農業和科技創新架起一座溝通的橋梁。
一串串數字背后,藏著科技特派員的苦與樂,更為科技賦能特色產業提質增效標寫了注腳。今年以來,黔江區科技局從市內外高校院所選派國家級“三區”科技人才、市級科技特派員59人,從區內相關單位選派區級科技特派員30人,引導科技特派員開展現場技術指導300余次,組織集中服務活動6次,應用推廣新品種、實用技術50余項。
全面鏈接科創資源
打造產業發展“示范樣板”
數據顯示,今年1至12月,黔江區內蠶桑絲綢企業累計實現產值3.5億元,同比增長10%。
栽桑養蠶系黔江區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的主要產業,覆蓋了全區80%的鄉鎮。如何持續推動特色產業高質量發展?黔江的答案很明確,緊扣“關鍵變量”,謀求“最大增量”。
聚焦蠶桑產業發展,近年來,黔江廣泛鏈接創新資源,切實強化與西南大學、市蠶業管理總站、市蠶科院、四川省蠶絲學校等高校院所創新合作,通過建立院士專家工作站、蠶科院分院、聘請技術專家、建設試驗示范基地等方式,推動產業發展持續向好。
尤其是面對今年夏季的極端連晴高溫天氣影響,黔江區通過加強指導農戶采取抗旱措施降低影響,全年共收購蠶繭7.42萬擔,同比增幅6%,農戶養蠶綜合收入2.041億元,同比增幅5.6%。
為進一步促進農業提質升級發展,黔江區還以創新項目為牽引,爭取市科技局鄉村振對口幫扶科技項目資金1000萬元,圍繞蠶桑、生豬、獼猴桃、蔬菜、食品加工等產業領域實施科技示范項目35個,著力解決全區特色食品精深加工、蠶桑絲綢等領域發展中的技術瓶頸和難題;并鼓勵支持科瑞南海等3家企業與西南大學等高校院所合作申報市級科技計劃項目等專項2個,獲科研資金100余萬元。
接下來,黔江還將充分利用市科技局幫扶集團創新資源,以蠶桑、生豬、特色水果等產業為重點,培育特色農業科技型企業,搭建農業科技創新平臺,推廣新品種、新技術,力爭盡快建成市級農業科技園區。
高效推進科技普及
打通農技推廣“最后一公里”
9月中旬,由重慶市產學研合作促進會、黔江區科協等相關單位聯合主辦的“‘科普進鄉村’2022全國科普日活動暨科技助力鄉村振興科普活動”在中塘鎮興泉社區舉辦。
活動現場,農技專家深入獼猴桃科普基地為20余名種植戶講解理論并現場示范,推廣果品分級篩選技術,為幫助農民增產增收提供有力支持。
科技下鄉助力鄉村振興,僅僅是黔江區有效鏈接生產需求和科研的一個縮影。近年來,黔江持續加強創新鏈和產業鏈的全方位對接,不斷打造政策技術推廣的“高速路”,讓技術成果走向產業市場的“最后一公里”更通暢。
擴大雙創平臺帶動性,充分用好5家星創天地在農業農村領域創新創業的帶動作用。值得一提的是武陵仙果星創天地在成功應用獼猴桃高位嫁接、避雨栽培等技術的基礎上,培育申報新品種1個,在創業領域成功探索“產業反包”模式,帶動農戶變創客。
此外,黔江區還通過多部門協同,在全區范圍內篩選各行業具有代表性的農民工創業典型,挖掘帶動就業效果明顯、創業前景較好的小微企業農民工創業者,并在當地媒體推出“創業故事”欄目,刊載宣傳涵蓋種植養殖業、農產品加工業、電子商務等多個領域的20期創業典型故事,進一步發揮示范帶動作用。
來源:重慶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