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數字化的道路早就明確了“延長農業產業鏈、增加產品附加值”的方向,問題只是怎么做,先做哪里的問題。近日商務部在各種場合明確了:提升農產品收儲加工能力。意味著農業將從產業鏈的下游進行大突破,也就是我們經常說的建立農業生態。
生態鏈之一:預制菜市場
一個思路就是對產品開展綜合利用和加工,在工藝上提高其附加值。并以此為基礎打通了產品保鮮,儲藏,分級,包裝各個環節,提高了農業產品流通價值及貨架期。近期出現的預熱菜市場,是個不錯的定位。
據多方研究數據表明,中國預制菜市場目前增速平穩維持在20%左右,2023年預制菜市場有望達到5165億。這和當前我國餐飲消費人群,外賣平臺的發展,餐飲配送體系的發展狀況等都有千絲萬縷的聯系。
預制菜的崛起一方面體現了外賣平臺,外賣商家降低廚房成本,提高制菜效率的需求,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大眾消費者對于這種菜式的接受度。但是基于此,人們對于預制菜的營養,健康程度要求也愈加顯著與緊迫。
生態鏈之二:農業云倉
其次是農業的倉儲系統,當前我國農產品貿易主要表現為大宗批發貿易和小宗貿易兩種個人配送形式,這和當前我國小農經濟形勢有異曲同工之妙。效率不高,流通環節較長,成本高價值不高,農民云倉這一模式恰恰打破了經銷配送這一束縛,實現了物流效率最大化。
云倉操作下農產品直接構建工廠至C端的消費者物流配送模型,以區域配送加社區配送完成物流效率最大化操作。這和我國當前在電商,外賣方面最后一公里配送模式有實質目的所在。
可想而知,物流這一成本大幅降低后,優秀的農產品就有了更多提升產品價值的可能。目前該模式領軍平臺民農云倉平臺玉米交易規模超過80萬噸,已與幾十家銀行建立了合作關系,授信額度達46億元以上。
生態鏈之三:智慧小站
不同于云倉系統的配送優先模式,智慧小站更多地將重心放在數據服務上,倉儲保鮮、加工包裝、直播電商、市場集散、農業金融保險、農村政策法規宣傳等功能都是智慧小站的核心內容。
在分布式小倉儲的基礎上,智慧小站開辟出加工場+市場的模式,既能直接對農產品進行售賣,也能在現場對農產品進行第一步的加工程序,對農產品進行保鮮保質。如今這一模式在廣東地區的農業園中最為明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