毫無疑問,數字農業在未來農業發展中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但我國在發展的過程中仍然面臨很多問題。這些潛在問題的存在,值得關注,急需化解。
數字化驅動數據變為生產資料
當區塊鏈、物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無人機等現代技術的潛能在中國農業進一步釋放時,這個變化是非常喜人的。數字化技術已經成為一種重要的基礎設施,為農業帶來了更多元化的應用場景。其具體的應用場景包括農業種植、畜牧養殖、水產漁業、數字農業農村等方面。應用實例包括動物健康系統、農場管理系統、農產品流通追溯系統、智慧養殖系統等,這些系統和解決方案能夠很好地提高農業生產經營效率,或是改善我國農村地區尤其是偏遠農村地區的信息獲取的重要途徑。
這也促使數據成為新維度的生產資料,有望改變延續了幾百年的經濟和生產關系,促進生產力發展。
發展數字農業的現實隱憂
大量硬件投入仍未完全解決農業的根本問題
整體來看,我國數字技術水平還處于初期階段。中國的數字農業依然處在相對早期的階段,大量硬件投入實際上還未完全解決農業的根本問題。很多地方的數字農業建設,都存在“增量不增收”,“種、產、銷”三個階段脫節,或者數字概念脫離實際生產環境等問題。
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一是,重硬件,輕軟件。沒有數據和軟件來驅動的物聯網,其實還是工具,與機械農業并無本質上的差別。打通軟件平臺才有打開大數據、智慧農業、數字經濟大門的鑰匙。
二是,有數據、無智慧。政府和企業大量投資獲取的數據,由于缺乏明確的業務方向和必要的數據運營技能,對獲取數據的質量控制、分析加工和建模應用方面的工作相對滯后。
三是,產業化能力低,很難市場化落地到農業本身。
規模化程度不足以支撐數字化發展
發展數字農業的首要是實現農業生產規模化。中金報告顯示,3800英畝以上農場的數字化應用率超過80%,600英畝以下農場數字化應用率只有12%。同等條件下,大規模農場的面積平均營業利潤比中小農場要高出1.1%-2.8%。我國超99%的農場為200畝到500畝,規模化程度較低,很難實現應用的數字化。因此,要適度推動規模化,為機械化和智能化提供可能。
中國數字化人才缺口接近1100萬
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發布的《數字經濟就業影響研究報告》指出,數字產業化領域招聘崗位占總招聘數量的32.6%。高水平的數字化人才隊伍建設已經成為企業數字化轉型的關鍵任務之一。但是,我們不得不面對的一個嚴峻的現實情況是,中國數字化人才缺口接近1100萬,而且這一缺口仍在持續放大。
雖然近幾年大數據和人工智能領域非常熱門,但目前從事大數據分析和商業智能等深度分析職能的數字復合型人才比例還不足4%,嚴重阻礙了數字化進程的發展。當然,要追趕國際先進農業發展水平,除了需要通過填補數字化人才缺口,發展數字農業等技術層面的提升外,根本上還需要強化農業體制改革,為農業產業數字化轉型提供堅強后盾。真正在體制層面完成農業生產力的升級轉型。
三大方面發力,夯實農業發展基礎
農業適度規模化經營
農業適度規模經營的重要前提在于土地適度規模經營,并且我國農業及土地復雜,區域、土地類型、支持政策、土地稟賦、農戶意愿等等有所不同,需要依據我國特點,建立中國特色的農業規模化模式。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關于多形式適度規模經營的政策表述大致經歷了5個階段。并且2013—2020年的中央一號文件均提出要“發展多種形式的適度規模經營”,農業適度規模經營的內涵和手段不斷拓展,從重視“引導土地經營權流轉”、實現規模經營,到“以建設高標準農田為平臺、以推進農業產業化為抓手、以發展農業社會化服務為支撐、以簡政放權和正向激勵為動力”的“四輪驅動”的多形式農業適度規模經營。
土地的適度規模經營,就需要將一些區域的土地集中,甚至重新利用廢棄土地。這樣就牽扯到了土地流轉。2017年底,土地流轉面積突破5億畝,流轉率接近40%,近十年增長迅速,預計到2025年會突破60%。不論是已流轉土地的業態改造,還是未來增量預期,都有很大空間。
近年來,流轉的土地面積以10-100畝和100-1000畝的面積居多,從數據來看,土地流轉的去向以農戶和專業合作社為主的新型職業農民為主,并且學者普遍認為,家庭農場、專業合作社是土地適度規模經營的最優方式。隨著土地流轉面積的不斷上升,現代農業的規模化經營得以推動。
農業生產力轉型升級
我國農業生產者普遍存在老齡化、教育水平低的特征,要培育新型主體,才能提高適度規模經營主體質量。
新型職業農民是能夠引領農業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等主體快速成長,能夠通過新技術、新服務、新渠道帶動小農戶實現共享收益,能夠加快農業經營方式向規模化、組織化、專業化轉變的高素質骨干型農民。據農業農村部監測,到2021年底,我國返鄉入鄉創業人員預計達到1120萬人。而中國職業農民超2000萬,成為鄉村振興戰略的主力軍。
為促進更多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進軍農業,加快推進我國農業規模化、專業化、標準化進程,縮小與發達國家差距。
一方面,要不斷壯大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數量。鼓勵本村致富能手、外出務工經商人員、返鄉創業人員、本鄉本土大學畢業生、復員退伍軍人等群體成為適度規模經營的有生力量。
另一方面,要扎實推進職業農民培育工程,提升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質量。應依托地方政府,充分調動職業院校、農廣校、縣級職教中心、農村成人文化技術學校等教育培訓主體機構的積極性,推進農業職業教育和新型職業農民教育培養工作。
勞動資料轉型升級
高標準農田通過集中連片開展田塊整治、土壤改良、配套設施建設等措施,解決了耕地碎片化、質量下降、設施不配套等問題,有效促進了農業規模化、標準化、專業化經營,帶動了農業機械化提檔升級,提高了水土資源利用效率和土地產出率,加快了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培育,推動了農業經營方式、生產方式、資源利用方式的轉變,有效提高了農業綜合效益和競爭力。
高標準農田建設主要包括3塊:田間基礎設施(田網、渠網、路網、電網)、地理建設(土地平整、土壤改良、地力培肥)和科技支撐(水肥一體化、智能灌溉、生長環境監測)。而國家也在不斷投入新基建的建設,為我國高標準農田建設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截至2020年底,全國已完成8億畝高標準農田建設任務,已建成高標準農田占耕地面積的比例約40%,我國2021年全年建成1.0551億畝高標準農田,同步發展2825萬畝高效節水灌溉。
總而言之,我國在追求大力發展農業的過程中,土地適度規模化、生產力以及勞動資料的轉型升級不僅是實現農業數字化的有效途徑,還成為追趕農業發達國家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