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國現代農業園區建設中,智能玻璃大棚的建設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與傳統鋼結構相比,其主體結構重量輕、造價低、工期短、適用范圍廣。目前,廣泛應用于設施農業種植、育苗和旅游展覽。那么智能玻璃大棚的建造分為哪幾個步驟呢?
1、設計階段
它主要由設計師和用戶完成。首先,如果選擇設計師是招標施工程序,則要由具有設計資質的專業機構進行設計。如果不采用招標程序,也可以委托制造商進行設計。其次,大棚的設計不僅要了解建筑的基本參數,如雪荷載、風荷載、降雨和地質條件。由于種植與景觀的差異很大,根據作物的不同,將種植分為育苗、花卉栽培、蔬菜栽培和無土栽培等。
2、土建施工階段
智能玻璃大棚為輕鋼結構,現場預制安裝,部分土建基礎施工。土建施工包括場地平整、獨立基礎施工、圈梁施工、擋水墻施工和水幕水庫施工。
3、大部分的施工
當地基礎設施完工后,將開始安裝大棚。其安裝分為主體框架安裝、系統安裝、覆蓋材料安裝、配電安裝和調試。大棚的安裝由安裝施工團隊進行,需要提前與客戶溝通。
4、室內種植系統的安裝
由于前幾個步驟只是表面結構,因此要根據不同的目的構建不同的材料。例如,苗圃將使用手動移動苗床和自行灌溉車輛。無土栽培采用種植支架、種植槽、基質袋等。
5、通風系數調試
智能溫室的建設需要良好的通風。良好的通風不需要在通風口處建造智能溫室。通風口的位置不僅會對溫室造成損壞,還會導致隔熱效果不佳。當然,通風不良的地方不利于智能大棚的建設,會導致智能大棚通風不良,不利于農作物生長。
智能玻璃溫室具有透光率高、使用壽命長、空間大、密封性好、環境穩定等特點。在實際使用和生產中,更容易實現自動化和機械化。同時,作物種植在溫室內,隔離外來害蟲的入侵,并為作物生產提供溫度環境。它還為作物生產現場的一致追溯系統提供了便利條件。智能溫室大棚的物聯網控制系統是作物生產的重要組成部分。安裝在溫室內的溫度、光、水、肥料和氣體傳感器不僅可以實時監測溫室環境的變化,還可以通過手機、平板電腦和個人電腦及時調整溫室環境。每個傳感器負責收集環境數據并將其傳輸到控制端。控制端根據環境策略形成命令,并將信號傳輸到溫室的內部設備。在接收到指令之后,決策系統執行指令以完成溫室內部環境的控制。
智能溫室大棚可采用無土栽培,水肥一體化系統和水肥一體化灌溉系統灌溉。水肥一體化技術是一種集灌溉和施肥于一體的新型農業技術。它具有節約肥料和水、節省勞動力和勞力、節省時間和電力、提高產量和效率的特點。與傳統的水灌溉相比,可節約30%以上的水、30%-50%的肥料,降低約70%的人工成本,水肥利用率可達到90%以上。大規模推廣應用將取得可觀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