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糧食總產量已連續五年超6.5億噸,肉蛋菜果魚等農產品產量穩居世界第一,農業綜合生產能力顯著提高,對保證國家糧食安全和重要農產品有效供給發揮了重要作用。然而,從中國農業生產的現實條件來看,水資源稀缺、耕地地力下降、青壯年勞動力大量外流、產地污染及環境安全問題日益凸顯,支撐農業持續增產提質的生產要素約束進一步趨緊,農業生產成本高漲和產品質量提升緩慢并存,以家戶為單位的分散經營模式對農業標準化生產和規?;洜I的制約日趨突出。
伴隨著居民消費質量的提升,消費者需求從“吃飽”向“吃好”再到“吃得安全”轉變。家庭及個人食物消費結構的優化,以及人們對商品和服務的多樣化、個性化需求的增長,為農業高質量發展提供了新的契機。
從國際競爭形勢來看,發達國家以高水平農業技術和農業補貼支持為載體,以資本流動與市場擴張為依托,客觀上形成了對發展中國家農業產業發展的擠壓和控制。因此,中國要想在資源環境約束下保障農業穩步發展,就必須轉變農業發展方式,走農業高質量發展之路,將農業發展的主動權緊緊握在自己手中,從而實現由農業大國向農業強國的轉變。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必須堅持質量第一、效益優先,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推動經濟發展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在此背景下,如何推動農業高質量發展成為學界、政界關注的重點、熱點問題。從發展實踐來看,農業高質量發展主要表現為產業體系完備、市場競爭力增強、資源配置趨優、產能結構合理、各類主體活力十足??梢哉f,全面促進農業高質量發展,已成為中國有效推動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必須完成和不可規避的現實任務。
新經濟增長理論認為,推動經濟增長的核心動力是技術進步,而現代農業技術的每次演進都離不開信息化的強力支撐,農業信息化已經成為推動農業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動力源。農業大數據、云計算、移動互聯網、農業物聯網、人工智能等農業信息技術的進步與滲透推動了數字經濟在農業領域的發展,利用數字技術賦能農業,有助于提升農業生產效率與發展質量。隨著農村網絡基礎設施的不斷普及和信息產業的快速發展,基于數字技術的信息紅利不斷向農村地區和農業領域快速擴散。
已有研究表明,信息技術能夠提高人力資本、提升農戶的市場對接能力、激發互聯網消費、創造就業機會、改善農業產業組織體系,為農業產業發展模式和組織形態重塑帶來新的機會,給鄉村振興以及農業高質量發展提供新的歷史機遇。為此,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數字鄉村發展戰略綱要》,進一步明確要“著力發揮信息技術創新的擴散效應、信息和知識的溢出效應、數字技術釋放的普惠效應,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