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10月,河南省鶴壁市浚縣優質花生現代農業產業園內,8000畝花生田透出豐收的喜氣。一早,伴著機器轟鳴,一臺4壟8行的無人駕駛農機從倉庫開出,按照規劃路徑,精準開進田里。“收得干凈、瞄得精準、行得筆直、不用人管、天黑了也不怕。”產業園生產負責人宋法軍表示,一臺無人花生撿拾機一天能收700畝地,比傳統收割機效率提升了5倍。
沒有農機手操作,無人農機是如何看得準、行得正的?園區技術主要負責人王東偉告訴記者,這是因為這些農機連上了天上的“千里眼”——北斗導航系統。
“在我們收割機的頂端,有兩個蘑菇狀的信號接收器。信號接收器裝有GNSS天線,可以接收北斗定位信號。我們會事先對田塊進行打點定位,規劃最優作業路徑,然后將作業地塊的經緯度數據輸入系統,之后把機器開到田里,打開開關,它就能自己按照設置好的路線跑起來,還會智能轉彎。”王東偉介紹,如今,北斗導航系統已經廣泛應用于園區的各種農業機械裝備中,每臺設備上都裝有一個北斗導航智能終端。
“北斗”是我國農機裝備領域近年來的新晉熱詞。隨著我國北斗導航系統投入商用,越來越多搭載北斗智能終端的農機裝備出現,在農業生產中得到廣泛應用。在北斗衛星精準定位的賦能下,農機可以自動控制方向,提升了機械化作業的精準度,更引領了我國精準農業發展的新潮流。
在江蘇省高郵市的揚州大學實驗農牧場(康源乳業公司),無人駕駛拖拉機、無人駕駛插秧機、無人飛機、無人駕駛收割機等無人化農機一字排開,組成一個“機械方陣”,讓農牧場實現了“耕種管收”的全環節無人化作業和農機作業數據統計分析。依托北斗導航系統和無人農機設備,目前農牧場已形成農業生產全程精細管理和精細作業技術的協同工作模式。
“我們從去年開始使用搭載了北斗導航系統的無人農機設備,農場耕種收獲的質量顯著提高,行距株距精確無誤,大幅度降低作業行間重疊、遺漏。今年春播的時候,我們用了北斗播種機,播種均勻、深淺一致,不僅提高了播種質量,而且節約種子使用量達到15%以上,提高壯苗率20%以上,勞動力用工成本減少70%以上,節水30%以上。”康源乳業生產技術科張宜輝這樣表示。
為了鼓勵農戶使用北斗農機,近年來,不少省區市已將農用北斗智能終端納入購機補貼。以廣西壯族自治區為例,農戶購置一臺農用北斗作業監測終端可獲得補貼1000元。安徽省多地今年也陸續開展農機補貼比例提升工作,深化北斗系統的農業應用,推動智慧農業、精準農業的發展。
《2022中國衛星導航與位置服務產業發展白皮書》顯示,截至2021年年底,我國已有超10萬臺農機安裝北斗自動駕駛系統,安裝農機定位作業監測等遠程運維終端超過45萬臺(套)。工業和信息化部相關負責人指出,到“十四五”末期,我國平原地區主要糧食作物將全面普及以導航技術為主、具備自動行走能力的智能農機裝備,在集中連片的大型平原地區農場,具備高度自主行走能力的智能農機、完全自主行走能力的農機將成為作業主力。屆時,我國農業的現代化水平將會進一步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