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時節,走進宜興市丁蜀鎮高標準農田,可以看到這樣的場景:通過物聯網技術對農作物生長情況進行實時監控,像打點滴一樣精確到分秒進行水肥灌溉……在科技智慧的加持下,宜興的有機大米等農作物高效增產,而且品質好,吸引了源源不斷的訂單。這是我市發展智慧農業的一個縮影。
提起農業,也許很多人腦海中會浮現出“面朝黃土背朝天”的慣性印記。的確,千百年來,農民辛苦,農事艱辛。但隨著時代的不斷發展、科技的飛速進步,農業生產方式已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當前,智慧農業作為新一代信息技術與農業深度融合的產物,日益成為農業轉型升級的重要驅動力和未來農業發展的新方向,農民正在從會種地向著“慧”種地轉變。
那么何謂智慧農業?智慧農業是指運用大數據、云計算、物聯網等現代信息技術改造升級傳統農業,實現農業生產經營全過程信息感知、精準管控、智能決策的全新農業生產方式。發展智慧農業,對于增強農業綜合生產能力、保障優質農產品供給、促進農民持續增收都具有重要意義。作為農業發展的新業態、新模式,智慧農業正呈現加快推進的態勢,不斷引領和驅動農業高質量發展。比如,利用北斗導航、5G網絡等,實現無人農機作業,解放了勞動力,提高了作業效率。又如,利用傳感器實時在線數據和歷史記錄數據,構建動植物生長模型,實行精準化種養,最大限度提高動植物生長潛力等。
當前,從總體上看,我市智慧農業還處在起步發展階段,存在不少短板弱項:農業科技創新和技術研發能力薄弱、還未建立起農業大數據平臺和數據資源共享共用協同機制、缺少智慧農業發展規劃及具體可行的配套政策、農村勞動力特別是能夠掌握運用數字技術的人才缺乏等。今年初,農業農村部印發了《“十四五”全國農業農村信息化發展規劃》,將發展智慧農業作為“十四五”時期農業農村信息化發展的主攻方向,重點是聚焦行業發展需求,提升農業生產效率,這為發展智慧農業指明了方向、提出了要求。
要想破解智慧農業發展之題,最關鍵的是要結合實際,因地制宜,抓好規劃目標落地落實。就當前看,需要做好以下幾點:首先,要立足本地農業和信息產業發展實際,做好具有“無錫特色”的數字農業建設規劃,加強頂層設計,細化項目布局。其次,要強化政策支持。加大對智能農業產品、裝備、設施的購置補貼力度,支持數字農業實驗室、智慧農業產業園等智慧農業重大項目建設。還要重視人才隊伍建設,積極引進農業農村信息化專業人才,并強化崗位技能培訓,培育一批掌握智慧農業技術的本地新型農業經營主體。
近年來我市多個板塊都在積極探索,不斷加大投入力度,集中建設了一批項目內容豐富、產業類型多樣的智慧農業應用示范項目,農業生產的自動化、可視化、智能化發展水平逐漸提高。比如,新吳區充分發揮物聯網產業發展的優勢,以爭創“智慧農業先導區”為目標定位,全面拓展物聯網技術在農業領域的發展空間,建成了一批具有先導性、引領性的智慧農業項目,包括:全省領先的4.0版高標準農田、全市首個“智慧農業云”平臺、5G智慧葡萄園等,為我市智慧農業發展提供了實例和借鑒。
科技助農,智慧興農。相信,隨著智慧農業不斷發展,在持續釋放農業生產活力的同時,也必將讓產業旺起來、農民富起來,推動我市鄉村振興按下“快進鍵”、跑出“加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