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我國目前農業發展和實施政策來看,農業科技是我國改革開放、社會經濟發展的產物,是農業技術凝結與輻射的載體,承擔著市場與農民連接紐帶的重要任務。那么我國農業的5大發展模式,你都了解嗎?
1、以政府為主導,推動區域發展的新模式
早在20世紀70年代,以色列、日本、新加坡和美國就已經逐漸建立起各類農業科技園區,目前發展處于規范發展階段。我國的農業科技園區發展起步相對比較晚,在試點建設初期階段,主要由政府引導,推動區域發展模式為主。
通過舉辦大型企業對接會、農業經濟與農產品展示會、農民技術培訓等活動,加強和引導農業科技園區與科技創新型機構、農業企業的對接,一方面積極吸引先進技術,一方面展示自身具有的農產品優勢,不斷打造地方農產品品牌,努力塑造良好的投資環境與形象。
同時隨著生物技術、信息技術等現代農業高新技術不斷引入,政府主導的農業科技園區開始向以科技創新型園區為主導的發展模式轉化。
2、以龍頭企業帶動型為主的發展模式
以龍頭企業帶動國家農業科技園區的發展的模式主要是指由龍頭企業在科技園區建設中處于主導、核心、支配的地位,通過“公司+基地+農戶”的發展模式,采用簽訂產銷合同、訂單農業、土地入股等多種運作方式,構建龍頭企業與農戶的“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的聯結機制,形成利益共同體。
主要應運的模式是由龍頭企業在園區建立生產基地,在基地的范圍內進行農業科技成果推廣和產業化開發,積極帶動農戶參與市場化競爭,不斷增強農戶的競爭實力,進而可以使園區取得較快的經濟效益。
3、以特色產業帶動型為主的發展模式
以特色產業帶動為主的發展模式主要是指園區要因地制宜地利用地方經濟發展的實際情況,我國農業產業歷史悠久,農產品種類豐富,找準農業產業定位,以某一特色優勢產業作為紐帶,將眾多小農戶聯合起來,由以往比較分散的生產狀況轉變為統籌協作,由低效同質競爭轉變為高效合作共贏,逐步將特色產業做大做強做優,構建特色優勢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和經營體系,積極創建特色農產品區域公共品牌,使特色產業成為國家農業科技園區的一張“名片”,隨著多年的不斷發展,特色產業將成為加快地方經濟增長的創新點,成功做到將資源優勢轉變成經濟優勢和競爭優勢。
4、以農業科學技術創新引領、推廣為主的發展模式
農業經濟領域受到區域宏觀經濟波動的影響比較深刻,隨著全球經濟趨勢總體下滑的影響,各國開始將農業科學技術的創新、引入和推廣作為要求本國各類農業科技園區的首要任務。在這樣的大背景下,以農業科技技術為核心的創新型園區發展模式也在不斷涌現。
農業高新技術創新引領、推廣的發展模式主要是指借助于雄厚的農業高校和科研機構的力量不僅能推動園區的發展,還可以推動農業高校和科研機構的科技創新、大學生創新創業,園區作為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的重要平臺,加快了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的速度。以農戶參與為對接,通過技術的示范,進而達到推廣的效果。以這種發展模式運作,不僅可以輻射帶動周邊地區農民,同時還可以促進農業科技園區經濟的創收。
以農業高新技術企業孵化器為主的發展模式主要是指以促進農業科技成果產業化為目標,以高新技術企業為服務對象,園區主要為營造良好的創業氛圍和環境以及完善的基礎設施、出臺的優惠政策等一系列服務支持,幫助農業高新技術企業解決問題,幫助農業高新技術企業成長、壯大,促使其成為帶動農業科技園區不斷發展、壯大,成為農民增收致富的主力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