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栽種采收一體機的自動化控制器前,工作人員設置好參數后,種植機器人將插滿生菜苗的定植板放到栽培架上的種植槽里。同時,成熟的生菜由采收機器人采收后傳送到采收臺,進行自動切根、包裝。
這是記者在位于成都市新津區興義鎮波爾村的中國農科院立體農場里看到的一幕。農場的農業指導朱同生介紹,這里可以利用智慧農業物聯網系統,對植物生長的“溫—光—濕—水—氣—肥”進行選擇性控制;通過AI智能機器人種植、管控,實現農作物立體栽培。
在中國天府農業博覽園,這只是數字化賦能現代農業的一個場景。中國天府農業博覽園規劃總面積113平方公里,覆蓋新津區興義鎮、寶墩鎮、安西鎮全域。23日,2022年中國農民豐收節主會場活動將在此拉開序幕。
行走在博覽園,一個個農業向數字化、智能化方向發展的新場景不斷涌現,新農人也可以“智慧”種地。
在位于興義鎮張河村的58現代農業全國總部及示范基地,一個個玻璃溫室大棚已建設完工,并配套建有高標準脫毒組培及病毒檢測實驗室。
走進柑橘苗木育苗大棚,19臺循環風機正加速旋轉,柑橘苗長勢良好,一條條管道整齊排列,每一列的排頭裝有控制閥門,在透明玻璃大棚的映襯下,科技感十足。
基地技術員井光錦介紹,大棚內引進的水肥一體化技術可對可溶性鹽濃度、pH值等數據進行設置,然后從母液罐中抽取相應量的母液投入到管道中,最后通過滴頭注入大田,實現水肥的精準滴灌。
“一臺施肥機可以覆蓋2000畝柑橘大田的面積。”基地技術員張建恒說,目前30多萬株苗的日常維護只需8到10人,極大節省了人力成本。
在寶墩鎮龍馬村,除了機械化工具的全流程、大范圍使用,當地農民種田還有了智慧化的“新工具”——物聯網和大數據平臺。
走進中化現代農業技術服務中心,附近農田土壤里的氮磷鉀含量,土壤溫度、濕度、酸堿度,以及空氣濕度、溫度、風速等信息,在智慧化大屏上一目了然。
“通過衛星遙感技術、裝在田地里的智慧化終端和后臺的大數據分析,可以實時監測田地里土壤、氣候和病蟲害等情況。”中化現代農業四川有限公司成都區域經理李龍說,這樣就可以指導農民合理安排耕作計劃,有效進行病蟲害防治以及精準施肥,實現“減肥減藥、降本增效”,從而讓糧食更安全、對土壤更友好。
這套智慧化系統已經覆蓋成都市約2萬畝的田地,供農戶們免費使用。
龍馬村村民余飛是當地種糧大戶,在新津流轉了500畝土地進行稻麥輪作,今年他的水稻實現畝產1200斤。“智慧化系統給我們提供了精準的小氣候天氣預報,讓我們能合理進行施肥和病蟲害防治。”余飛種田11年了,他感慨:“現在農作物的機械化、智慧化程度越來越高,種糧也更省心省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