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的中央一號文件都用不同篇幅把脈農機裝備發展,并始終強調堅持創新主線。其中,2021年提出“提高農機裝備自主研制能力,支持高端智能、丘陵山區農機裝備研發制造”。2022年進一步突出強調“全面梳理短板弱項,加強農機裝備工程化協同攻關”。加快提升農機裝備科技創新及應用水平,強化現代農業物資裝備支撐,發揮其在節糧減損、農業增產中的關鍵作用,事關糧食生產穩定和農民增收,有助于確保嚴守兩條“底線”。與此同時,在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加速重構世界創新版圖、國際經貿格局深度調整的背景下,對如何實現農機裝備產業自主創新提出更高要求。加快突破農機裝備關鍵領域“卡脖子”難題,需堅持創新的核心地位,構建起自立自強創新體系。
當前推進農機裝備科技創新,還存在創新鏈條、技術研發、人才供應、市場推廣、創新服務等堵點。突破農機裝備科技創新堵點,建議從四個方面發力。
1、推進研發制造推廣應用一體化。瞄準重點產業鏈及環節加大農機裝備科技創新,推動農機研發、制造、流通、推廣和使用等部門協作,共同構建農機裝備自立自強創新體系。研發上,通過專門機構統籌推進,加強跨界、跨學科的農機裝備工程化協同攻關,并立足資源稟賦優勢,分步驟開展短板產品和關鍵技術研發工作,制造上積極融入“十四五”智能制造發展規劃等產業戰略,兼顧市場運作和政府引導,從農機農藝農信融合入手,全面提高創新效能。
政策上,整合利用好各類項目資金,支持打造智慧智能農機產業鏈發展高地。擴大農機購置補貼規模和范圍,優化補貼兌付方式,支持消費者購買更多先進適用的國產農機。推廣上,積極培育新型農機社會化服務群體,強化服務模式創新,加強耕地整備建設和農機化改造,落實好機收減損和土地保護性耕作等行動。推動農業由糧食作物向特色種養業擴展,由平原向丘陵進軍。
2、加強產業創新人才隊伍建設。整合好科教資源,堅持農機學科創新人才培養的梯級推進。支持“雙一流”高校學科建設同服務和融入國家戰略相結合,強化基礎研究。落實好中央與地方高校支持合作計劃,推動地方高校農業科學、智能制造技術與裝備等特色學科發展。做好職業院校學科布局,可考慮將農機人才培養納入定向公益性人才培養計劃并予以扶持,帶動“四新”學科和人才培養工作出特色上水平。
同時營造有利于人才脫穎而出的發展環境,大力支持農機企業、協會、高校與科研院所結成產業創新聯合體,共享共建實驗室,培育出產學研協同度高的創新團隊。加強銀稅互動和銀企對接,打好企業降本減負“組合拳”,積極紓解農機中小企業融資困境,保障農機企業研發投入穩中有升。鼓勵企業自主探索選人用人制度,擴大“人才創業基金”和“股權激勵代持基金”的規模,充分激發農機科創人員發展活力。
3 、提升產品技術有效供給規模。立足高質量發展目標,著力在農機產業布局優化和產品技術協同創新上發力。效仿新創產業支持措施,通過政府政策干預和集中發展策略培育國內市場,實現國內高端農機裝備從“關鍵環節、局部市場”走向“全產業鏈、全行業”的技術升級。加大適用于主糧耕種收市場的大型農機產品開發,保障大豆和油料擴種機具供給,制定適合丘陵山區的特色作物生產全程機械化解決方案。調優設施園藝小型農機的品類結構,并依托北斗系統等信息技術優勢拓展無人駕駛、自動導航等高端智能裝備的輻射范圍。面向中西部和“一帶一路”沿線等開拓市場,做好引進技術的消化吸收與再創新。借助農機展會拉動經貿合作,構筑科技創新、示范推廣、國際合作和展示交易一體化機制。
4、優化產業創新服務體系。搶抓國家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示范區加速推進機遇,打造在新時期全球農機科技創新版圖中的優勢地位。通過搭建農機科研成果對接平臺,發揮好高校、科研院所農機相關學科創新優勢和汽車、智能裝備制造、光電通訊與信息技術等關聯行業產業體系優勢。
深入實施高校職務科技成果賦權改革試點,不斷總結經驗并及時推廣,增強“紙變錢”能力。全面落實科研人員“減負行動2.0”,健全農機科研院所創新成果轉化盡職免責負面清單。深化科技創新利益分配改革,強化農機裝備全產業鏈科技創新產學研用合作服務。落實深化科技體制改革的若干舉措,建立服務于農業全生命周期創新的財稅金融生態,在高水平研發平臺和產業化獎補及降稅節本等方面提供支持。鼓勵設置引導資金助力農機科研成果孵化。加快科技服務事業發展,助力農機自主創新成果知識產權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