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認識建設智慧農業的時代方位,對當前立足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具有重要意義,又為今后一段時期推動農業農村現代化指明了方向。
從社會發展史的演變來看,建設智慧農業是釋放數據生產要素價值的必然選擇。人類經歷了農業革命、工業革命,正在經歷信息革命。古典經濟學把土地、勞動、資本作為三大要素,二戰后科技和產業變革,創新對經濟發展的作用更加凸顯,技術成了生產要素。當今,在數字經濟快速發展并重塑全球經濟格局的背景下,數據逐漸成為戰略性資源和新的生產要素。特別是過去30年間,計算機的計算能力、內存規模、通信速率提高了100萬倍,信息化已逐漸進入大數據發展的新階段,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已成為信息化發展的必然趨勢。農業在經歷人力和畜力為主的傳統農業、生物化學農業、機械農業之后,必然進入更高級的智慧農業形態,隨著生產資料的不斷演進,與之相適應的生產工具也必然會不斷升級,只有這樣才能充分釋放數據這個關鍵生產要素的價值。
從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現實看,建設智慧農業是構建新發展格局的潛力所在。面對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推動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要把戰略基點放在擴大內需上,農業農村將釋放出巨量的消費和投資需求,前景廣闊、空間巨大。當前,我國常住人口城鎮化率雖已接近64%,但仍有5億多人口生活在農村,農村可騰挪的空間、可投資的領域、可激發的動能十分巨大。
建設智慧農業是暢通城鄉循環的重要舉措,通過信息流帶動資金流、人才流、物資流在城鄉之間、產業之間、地區之間自由流動,進一步完善農業供應鏈、產業鏈和價值鏈,促進資源配置優化,挖掘農村消費潛力;建設智慧農業是新型基礎設施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積極推進智慧農業在農村的布局與應用,縮小城鄉數字鴻溝,滿足農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建設智慧農業有利于農民獲取新技術、新知識,利用互聯網技術和信息化手段形成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新局面。
從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進程看,建設智慧農業是實現國家現代化的有力支撐。民族要復興,鄉村必振興。鄉村振興的總目標是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農業現代化依然是“四化同步”的短腿。沒有農業信息化就沒有整個農業農村的現代化。因此,農業農村的現代化進程,直接關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目標的進度和質量成色。
目前,我國承包耕地農戶數2.07億,通過土地流轉經營30畝地以上的農戶數僅占全國總農戶數的5%,大國小農的基本特征將長期伴隨中國農業農村現代化的演進過程。特別是,隨著人口老齡化的快速到來,農業現代化的人口紅利逐漸消失,新動能還未形成整體合力,“誰來種地、怎么種地”是農業現代化過程中亟待破解的重大問題。智慧農業快速發展,為小農戶與現代農業發展有機銜接提供科技支撐和現實途徑,能夠有效緩解人口老齡化、勞動力短缺給農業現代化發展帶來的困境,特別是為“大國小農”實現農業現代化、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和重要農產品有效供給開辟獨特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