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農業離我們有多遠?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首先要搞清楚什么叫智慧農業,與現在的農業生產方式有哪些區別。
所謂智慧農業是將現代科學技術應用在傳統農業的種植生產過程中,實現無人化、自動化、智能化管理。智慧農業就是將工廠批量生產的設備應用到農業種植上,代替農民的日常澆水、施肥、收獲、種植等,比較通俗地理解是用環境監測設備代替人工觀察、用水肥一體化來代替施肥、澆灌、用氣象環境監測系統來觀察天氣依賴預警、通告,以便于立即做出反應。
智慧農業并不僅僅是指種植生產過程,還體現在也包括農業電子商務、食品溯源防偽、農業休閑旅游、農業信息服務咨詢等部分,更是農業生產發展的高級階段。
與傳統農業的區別也是多個方面的,比如:
1、地域對生產的影響力
橘生淮南則為橘,生于淮北則為枳,這就是地域對農作物生產限制力的直接證據之一,尤其地域、氣候的不同,傳統農業的生產種植往往是具有地域性的,形成具備地域特色的農作物帶或動物飼養帶等。
而智慧農業中物聯網技術的應用,打破了作物生產環境的限制,這都是科學技術應用的案例。
2、產業供應鏈
這又是兩者之間的顯著特點,產業鏈是指在農業產前、產中、產后各個環節的配合與聯動。傳統農業中種出了蔬菜需要農民自己采摘之后到市場上售賣,飯店采購員購買之后,經廚師之手做成菜,端給食客,其中會因為運輸、加工等銜接造成浪費。
智慧農業則突破了傳統農業在農產品原料生產的限制,實現種、養、產、供銷的貿工農一體化生產循環,同時也能一定程度上提升食品加工的安全程度。
3、產業組織兩極分化
智慧農業系統內的產業組織開始出現兩極分化,造成產業組織結構類似于蹺蹺板,兩頭重中間輕,換句話說目前從事農業產業的大都是農民個體戶或者是大型公司,缺少中間的大中型企業,產業發展畸形,同時也意味著未來農村經濟的發展空間巨大。
具體到每一位農業勞作者身上,如今需要一點手工采摘的果蔬,智慧農業的推行之后可能只需要坐在電腦前點擊下“收獲”按鈕,活就全讓機械設備干了。
實現這一步需要互聯網、物聯網、云計算等技術的支持,也需要遠程監控設備,如電腦、手機等終端、環境監測設備如:光感器、空氣濕度傳感器、二氧化碳傳感器等、灌溉系統、通風系統、水肥一體化等諸多硬件設備的支撐,軟硬結合才能構架智慧農業。
智能農業還遠嗎?答案是否定的,至少已經從單純的概念轉變到生產中可運用的農業灌溉系統、大棚智能控制系統、氣象環境監測、水肥一體控制等,分入尋常百姓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