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現代化,科技是根本性決定性力量。8月25日在南京召開的全國農業科技創新工作會議,是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農業農村領域的一次科技盛會,也給了南京農業科技成果檢驗和展示的機會。
南京是省會城市、特大城市,一產增加值占比不足2%,人均耕地低于全省平均水平。農業“先天優勢”不足,農業科技成為南京端穩飯碗、穩定農業基本盤的突破口。十年前農民們“想都不敢想”的畫面如今成了現實:一方電腦屏幕里實時查看數千畝農作物長勢;沒有土壤,人工補光的蔬菜也能“全年無休”生長;無人駕駛收割機在農場智能化作業……
十年來,南京市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從62.1%提高到71%以上,比全國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高10個百分點,位居全國前列。南京正乘著科技創新之風,在現代農業領域乘風破浪,奮力開創一條符合大城市規律、具有南京特點的農業騰飛之路。
兩大“國字號”載體引領,推動農業與科技深度融合
農業土、科技潮——長期以來,農業與科技結合得不緊密,科研與生產“兩張皮”,曾是阻礙農業科技展翅高飛的痼疾。
近年來,農業農村部統籌謀劃,在全國批復建設5個國家科創中心。其中,南京國家農創中心是全國首家、華東地區唯一的國家農業產業科創中心。區別于一般的農業產業園、科技園,農創中心是以創新研發為基礎,以產業技術孵化、產業化為重點的全域性開放共享的創新創業平臺,建設成效獲得部省市各級領導充分肯定。
近日舉辦的2022全國農業高新技術成果交易活動上,農創中心的高新技術企業用層出不窮的農業科技新成果,打開了現代農業“新潮”的一面。“我感覺時候到了?!鞭r芯(南京)智慧農業研究院院長陳天恩從事農業科技研發已經18年,他深刻感受到,最近十年產業的科技需求明顯增強?!耙郧罢度胧侵髁?,而目前我們一半以上的客戶都是農業企業。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對數字科技和智能裝備的需求更加迫切,這驅動著我們加大精力投入到農業科技研發中。”
這也加快了科技成果的落地。“以前我主要做科技創新方面的研發,但來南京的近三年時間,我個人轉型為一個農業產業服務者,針對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需求進行有針對性的研發,在控制成本的基礎上為他們解決實際問題?!标愄於髡f。
小到能快速識別和篩選種子、明顯提高育種效率的種子檢測設備,大到掌握全省13個地級市2億多條物聯網數據的江蘇省農業物聯網管理服務平臺,這個由我國農業信息化領域學科帶頭人趙春江院士領銜創建的企業,兩年來先后授權專利35項,其中發明專利12項,企業產值也每年以300%的速度增長。
實際上,農創中心正著力打造世界知名“農業硅谷”,已經形成集聚近10個院士團隊的農業集群式院士創新基地,集聚培育各類農業企業100余個,多個行業龍頭企業的集團總部均遷入園區,推動農業與科技融合走向深入。
在南京南邊,還有一顆同樣璀璨的農業科技“明珠”。南京國家農高區是全國首批、長三角唯一的農高區,承擔建設“國際農業科技合作示范區、長三角農業科技創新策源地、科技振興鄉村樣板區”的重要使命。目前6萬平方米中小食品企業產業園項目形象初具,東部農業科技創新港、南林大溧水校區等重點項目建設正加快推進。
南京市一南一北兩個國家級科創載體,正強勢引領全市農業發展走向新階段,為全省乃至全國的農業科技踐行新探索。
提升全產業鏈“含金量”,穩住重要農產品保供
農業與科技的深度融合,不是單一場景的智慧化實現,而是全產業鏈的整體智能化水平提升。
在浦口蘭花塘高標準農田現場,4000多畝翠綠色水稻田碧波蕩漾。一年前,這里還是一塊剛剛拆遷、高差1米多的中低產田,如今已實現“田成方、土成型、路相連、渠相通、旱能灌、澇能排”,再由張洪程院士領銜,集成應用院士團隊和科技企業的新品種、新技術、新裝備、新模式,因地制宜、精準施肥。張洪程表示,今年水稻畝均產量有望從去年的470公斤提高到650公斤以上。項目已被認定為“全國基層農技推廣體系農業科技示范展示基地”,逐步實現從中低產田到旱澇保收、高產穩產“噸糧田”的轉變。
穩住糧食生產,關鍵在藏糧于地、藏糧于技。十年前,農業科技在生產方面呈現科技含量低、碎片化的狀態。更新發展理念是邁向現代農業的第一步。“好的資源和好的要素之間要有機結合,而不是斷裂的碎片化狀態。好的土地要種上好的品種,用上好的技術和模式,要把全產業鏈串聯起來,在有限的土地里充分挖掘潛力,整體提升農業科技水平,保障農產品產量穩定增長,實現農業提質增效?!笔修r業農村局局長張屹說。
串聯起農業產業鏈,種子是第一環。近年來南京市先后建成國家級中華絨螯蟹原種場1家、省級水產良種繁育場6家、省級山豬保種場1家及省級作物種質資源庫1個,2019年以來,全市種業企業通過國家、省級審定的農作物品種有120個,獲得植物新品種授權50項,主要農作物良種覆蓋率達97%。
農機是農業生產的“主力軍”。十年中,南京市積極落實發放省級以上農機裝備補貼,大力推廣高效復式、智能、綠色環保和特色農業機械裝備,如今全市農業機械化水平達91.5%,特色農業機械化水平達63%以上。在此基礎上,南京市再進一步,啟動建設“無人化”農場5個,今年年底將正式迎來“無人化農場”時代。
數字化是未來現代農業的發展方向。南京整市被農業農村部列入“全國農業信息化示范基地”,加快浦口國家級、溧水省級數字鄉村試點地區建設,浦口國家數字鄉村試點順利通過中期評估,江寧區連續三年榮獲全國數字農業農村發展先進縣表彰,全市數字農業農村工作走在全省前列。
壯大科技人才隊伍,帶頭促進鄉村振興
人才是科技創新的主要承載者。十年前,農業被看做“臟苦累”的工作,村里的年輕人紛紛離開鄉村。2016年,南京市設立500萬元農業人才培養專項資金,此后多次追加資金,把人才反向吸引回來,擴大農業科技人才隊伍,把科技觸角延伸到基層農業生產一線。
“鴿子大王”徐善金就是一個回到鄉村的“逆行者”。他從小在農村長大,對農村有著深厚情結,所以大學時堅持選擇了農學,并在學有所成后放棄大城市的高薪工作,回到鄉村創業。他憑借專業知識,研發出既能自別雌雄又能高產的優質蛋鴿新品種,自別率高達99%,產蛋率比普通蛋鴿提高23.1%,經濟效益提升25%。他還把自己的研究成果和技術,無償傳授給當地返鄉創業青年、農戶和合作社,帶領大家共同致富。
科技賦能的新農人們,成為產業發展或者當地致富的帶頭人,是鄉村振興的“領頭雁”。張屹介紹,從2021年起,南京市創新實施農業農村“頭雁種苗”培育行動,用3年時間,每年孵化培育100名35歲左右,有文化、懂技術、善經營、會管理,能帶動農業農村高質量發展的“頭雁種苗”,并安排100名局系統干部和專家開展“一對一”常態化全程跟蹤服務,鼓勵越來越多的“徐善金”們在鄉村振興中發揮帶頭作用。
頭雁引領,群雁齊飛。近年來,全面推進高素質農民培育,探索形成“政策扶持+教育培訓+人才引進+規范管理+典型培育”的“五位一體”培育模式,建成44個高素質農民培育基地,每年開展各類農業職業技能培訓超8000人,全市高素質農民培育程度超過70%。同時注重發揮青年力量,對來寧就業創業的高素質農民給予全額學費補助,目前成功引進278名青年大學生“新農人”。
新農人的到來更需要專業力量的支持與幫助。南京市將深入開展基層農技推廣服務,實施好科技入戶工程,每年繼續在全市范圍內遴選不少于500名農技人員擔任技術指導員,掛鉤指導全市不少于6000戶優秀農業科技示范戶,以輻射帶動周邊農戶,全面推行“一村一名責任農技員”制度,每年重點推廣40項農業主推技術,讓農業科技服務助力新農人成長。
來源:南京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