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色農業不是傳統農業的回歸,也不是對生態農業、有機農業、自然農業等各種類型農業的否定,而是避免各類農業的種種弊端,取長補短,內涵豐富的一種新型農業。其內涵包括以下五個方面。
● 綠色農業及與其伴隨的綠色食品出自良好的生態環境。
在環境污染越來越嚴重的情況下,人們出于本能和對科學的認知,開始越來越關心健康,注重食品安全,保護生態環境。特別是對沒有污染、沒有公害的農產品倍加青睞。在這樣的背景下,綠色農業及綠色食品以其固有的優勢被廣大消費者認同,成為具有時代特色的必然產物。
● 綠色農業是受到保護的農業。
綠色農業既是改善生態環境,提高人們健康水平的環保產業,同時也是需要支援,加以保護的弱質產業。綠色食品是在質量標準控制下生產的,其認證除要求產地環境、生產資料投入品的使用外,還對產品內在質量、執行生產技術操作規程等有極其嚴格的質量標準,可以說從土地到餐桌,從生產到產后的加工、管理、貯運、包裝、銷售的全過程都是靠監控實現的。因此,綠色食品較之其他農產品更具有科學性、權威性和安全性。
● 綠色農業是與傳統農業的有機結合。
傳統農業是自給自足型的農業。它的優勢是節約能源、節約資源、節約資金、精耕細作、人畜結合、施有機肥、不造成環境污染。但是也存在低投入、低產出、低效益、種植單一、抗災能力低、勞動生產率低的弊端。綠色農業是傳統農業和現代農業的有機結合,以高產、穩產、高效為目標,不僅增加了勞力、機械、設備等農用生產資料的投入,還增加了科學技術、信息、人才等軟投入,使綠色農業更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征。
● 綠色農業是多元結合的綜合性農業。
以農林牧為主體,農工商、產加銷、貿工農、運建服等產業鏈為外延,大搞農田基本建設,提高了抗災能力與運用先進科學技術水平,體現了多種生態工程元件復式組合。
● 綠色農業是貧困地區脫貧致富的有效途徑。
實施綠色食品開發之后,貧困地區發揮了手工農業污染程度輕,環境相對潔凈的資源優勢,原料轉化為產品,高科技、高附加值、高市場占有率拉動了貧困地區綠色產業的快速發展,促進了區域經濟的振興。這一點不僅對我國邊遠山區、經濟不發達地區有指導意義,而且對亞洲一些貧困地區脫貧致富也提供了有益的嘗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