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我國成功研制小麥、水稻、玉米等主要農作物耕種管收全程機械化作業裝備,量產200馬力級拖拉機,廣泛應用10公斤/秒大喂入量谷物聯合收割機;設施大棚、智能溫室等不斷改建,高效節能型日光溫室、智能植物工廠、集裝箱生態養魚、工廠化循環水水產養殖等越來越常見。“面朝黃土背朝天”的場景不復存在,科技賦能推動了“汗水農業”向“智慧農業”的歷史性轉變。到2020年,全國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達71.25%,較“十二五”末提高7.43個百分點。
大江南北,長城內外,北斗導航支持下的無人耕地整地、小麥無人播種收獲、水稻無人機插等技術廣泛應用;農業遙感技術成功應用于災害監測預警、產量評估、農業環境要素監測。如今,智能農業讓手機種田、云端種地屢見不鮮,農業農村現代化插上了騰飛的“科技翅膀”。
智能農業裝備長足發展,特種裝備也發展迅猛。田地上空飛行的植保無人機早已見怪不怪,超低容量噴頭及精準施藥技術、撒施天敵昆蟲專用載具及自控釋放技術等也取得了重大突破。
綠色始終是農業的底色。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農業農村現代化以綠色發展為導向,圍繞農業的綠色變革徐徐展開,“綠色興農”的主旋律在祖國的田間沃野唱響。
《中國農業綠色發展報告2021》顯示,2012至2020年全國農業綠色發展指數從73.46提升至76.91。農業污染防治基礎研究和關鍵技術集成示范應用,為農業轉型升級提供了“綠色引擎”。
秸稈綜合利用率87.6%,畜禽糞污綜合利用率76%,農膜回收率80%……現在,農業廢棄物的“地位”翻天覆地,成了家家戶戶搶著資源化利用的寶。精準變量施肥、水肥一體化、農藥高效低風險利用等先進技術推廣應用,BT農藥、綠僵菌等高效低風險農藥的研發,使化學農藥利用率提高到45%,化學農藥減施30%,農作物平均增產3%,實現作物生產提質、節本、增效。
耕地是糧食生產的命根子。圍繞東北黑土地保護、華北地下水超采“漏斗區”治理等重大問題,我們構建了黑土地有機質恢復與地力提升、旱區雨水集蓄利用與節水灌溉等技術體系,全國建成高標準農田8億畝,推廣保護性耕作7000余萬畝,耕地保育成效十分顯著。
十年間,我國綠色增產增效模式蓬勃發展,集成作物綠色高產高效栽培技術模式,發展了園藝作物標準化生產、畜禽標準化規模養殖、稻漁綜合種養、“豬-沼-果”等綠色生態循環模式,示范區增產顯著,最高可達4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