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中國第一產業占三次產業的比重首次下降到10%以下,2014年第一產業勞動力占比開始低于第二產業、第三產業的勞動力占比,農業現代化在2010年前后進入一個轉折期,農業的內涵和功能都發生了變化,農業發展模式從滿足溫飽為主、提高土地生產率為主,轉向顯化鄉村價值、提高農村勞動生產率為主。農業發展表現出明顯的轉型特征。
表現之一,是農民的代際分化。隨著農民外出從事非農就業成為常態,農戶非農收入份額上升,農地的經濟重要性下降,農村家庭內部分工分業穩定,“農二代”與“農一代”的代際分化明顯。2018年,外出農民工平均年齡為35.2歲,新生代農民工中,“80后”占50.4%、“90后”占43.2%、“00后”占6.4%,進城農民工中購買住房的占19%,義務教育階段隨遷兒童在校率98.9%,38%的進城農民工認為自己是所居住城鎮的“本地人”。“農二代”對鄉土的觀念發生改變,呈現出離土、離農、務工、留城的趨勢。
表現之二,是土地市場發展與規模化經營蓄勢待發。土地流轉成為農業經營者擴展經營規模的重要方式。2003年,東、中、西部地區的土地流轉率分別為9%、11.6%和3.86%;到2013年,三大地區農地流轉率分別達到26%、31%和20%;2018年,全國家庭承包耕地流轉面積高達5.39億畝,是2010年的2.88倍;2016年第三次全國農業普查結果顯示,耕地規模化耕種面積占全部實際耕地耕種面積的比重為28.6%,規模農業經營戶農業生產經營人員為1289萬人。
表現之三,是農業經營主體的多元化。在耕地流轉流入主體中,流入專業合作社和企業的比例,分別由2010年的11.9%、8.08%上升到2016年的21.6%和9.67%。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大量涌現,截止到2018年底,全國共有家庭農場60萬家,比2013年增長了4倍多;在工商部門登記注冊的農民合作社217萬個,各類返鄉下鄉創業人員累計達780萬人。盡管農戶仍是主要的農業經營者,農業經營主體已經開始向多元化經營方向發展,他們在應用新技術、增加農業生產投入、開拓新市場、融入現代農業產業鏈等方面,表現出不同于傳統小農的新態勢。
表現之四,是農業發展的動能發生了轉變。農業機械為代表的現代要素投入,逐漸替代了農業勞動力等傳統要素的投入,成為農業發展的新動能。2018年,全國農業機械總動力達到10.0億千瓦,主要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超過67%,農業生產方式轉為以機械作業為主和要素匹配階段。農業科技進步在農業生產過程、農業資源配置以及農產品復雜化、專業化中的貢獻顯著。2018年,我國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已達到58.3%。